有人说人们对优秀国学文化《论语》、《道德经

2023-05-10 07:42

从小读《论语》,《道德经》等这类国学书籍有助于熏陶传统文化基因,增强孩子对古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提高阅读审美能力,对日后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!

人在儿童时期记忆力最好,先多诵读古诗词及经典,不要急着去弄明白意思,待到一定年龄后再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。这样才能累积足够多的诗词,在大脑里形成语感,对写作和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。

现代语大白话固然表达清楚但和古汉语相比不够凝炼,美感欠缺,古人寥寥数语便可说出许多事物及抒发情感,唐诗宋词堪称文化瑰宝离不开语言文字展现的神韵和审美情趣。从小多读国学文化,对一个人的理解能力,审美情趣甚至气质的形成都有积极深远的意义!

国学传统文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,有一些内容已成糟粕,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暴露无遗,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文化,书籍出版工作者,把有代表性和积极向上内容的国学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少年儿童。

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多给孩子讲解这方面的知识,让孩子明白该学什么,该抛弃什么,让他们从小受到国学文化的滋养,明礼知理,思想深远,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传承好,发扬好!

大家觉得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重视呢?

谢邀,从几方面回答:

先说文化,文化有广狭的说法,狭义的文化多指文学、哲学、音乐、艺术、习俗等等这些精神领域,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科技和狭义文化在内的所有社会领域。

简单说,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一切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,它建立的基础是人类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体系,也可以称为知识体系。

题主这个问题适合从广义层面讲,当今的社会文化是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上的(这套体系是什么大家都清楚),与中国文化立足的原生知识体系几乎不在同一个频道。从明代开始,现代知识体系就逐步进入中国,如果说清代前期我们的原生知识体系还在显相,但到清代中后期特别是民国时期,我们的原生知识体系就逐步从显到隐,被现代知识体系影响、重构、取代,直到今天两种体系一显一隐的格局依然非常牢固。

所以,从这个层面讲,首先不是大家对传承重不重视的问题,而是压根儿就很难传承,怪不得国人。因为我们的政、经、军、科等等几乎所有社会标准都是用别人的知识体系建立的,从根本的三观,到基础知识,到上层理论,再到应用层面,最后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,环环相扣,想要真正的传承,难度太大。

另一层面说到底重不重视?肯定重视,无论国家还是国人都是相当重视,国家强调核心价值观,号召发扬传统,倡导文化自信,鼓励原始创新,就是希望能建立属于我们的标准。民众也在积极发扬传统精神,学习国学知识,继承国风家风。但问题是,如果我们用别人的标准去评判、去解读、去传承我们的原生知识体系,很容易迷路,就会像夏商周断代工程那样进退两难。

所以,想要好好的传承,第一要务还是要花大力气把要传承的对象真真正正搞明白,然后才是把要传承的内容彻彻底底弄清楚,尽管难度相当大,但只要有心且有力,还是大有希望的,早迟而已。

最后说一个表面看起来可能跟上面内容有些矛盾话题,一个地域的文化很可能压根儿就不是由人决定的,没有好坏优劣之分,各种文化最终殊途同归,不管传不传承,它都在那里,只是时隐时现罢了。

2
评论问答
相关推荐

账号: